欢迎来到微光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服务 保护隐私

139-1323-0738

服务热线(早8:00~晚21:00)

为什么有些人总讨好外人,而忽略最亲的人?
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21-6-18 人气:2558
咨询师回答:
亲人或者外人的定义,除去了血缘关系外,本质上没有不同(夫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)。我们对待某人的相处模式,其实就是情感在不断的塑造着我们行为。在不停的整合、分散过程中,决定着我们与其他人的相处模式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关系。
一只小鸭子刚出生时,如果鸭妈妈不在身边,它就会自动定向依赖离它最近的物品,桌子腿或者一只小猫,这是由生物依恋本能来决定的,与对方是谁关系不大。虽然人类的大脑能力强于其他生物,可别忘了印度狼孩的启示。
只是单纯的去看待行为,忽略行为背后的根源,除了谴责外,几无用处。从血缘遗传的角度上来说,当我们成熟时,自然会从社会角度去接受亲人与外人的定义。但这一点对待婴儿可不适用,他们还没有这么明辨的能力,这也是那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行为最好的解释。襁褓中的婴儿有奶大致上就是娘,乳房或者奶瓶是他们眼中的唯一,父母只是在相处时限上占得优势,虽然我们承认遗传,但此时,这种能力尚不足以得到婴儿的认同。
即使是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,如果父母分离时间久了,这个亲属的关系也会被他们淡忘。在“依恋三部曲”中,针对10对寄托制儿童的观察结果来看,与母亲分别12-21周后,当他们再次见面时,有部分孩子已经不认识了自己的父母,有部分孩子即使有印象,也显得无动于衷。
再次回到题目本身,当我们在一种关系中得不到我们需要的依恋情结时,自然就会去转向能够给我们提供依赖的对象。行为上是亲外避内,实则是与亲人关系的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。如果偶尔的在我们身上体现这种行为,倒不足为怪,因为这是我们身为社会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。
总是出现时,大体上都是亲属关系出现了危机,一个把孩子往外推的家庭,父母还在讨论孩子不听话,这其实是很可笑的。虽然现在社会接触信息的渠道在不断的增强,但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,他们还不完全具务多通道处理信息的能力。在他们眼中,只存在谁和谁的关系好,谁对我好,我愿意和谁相处。
父母只是一个社会角色,不代表身为父母就会自动得到孩子的认同,只有当这种关系建立在良好的依恋关系时,孩子才会在情感上认同和接受父母给予的教养。回到我们成年人自己身上来想想,有一天你和伴侣闹矛盾了,你会找朋友或者闺蜜喝酒或者倾述,这时,我能说你亲外排内么?相信你不接受,可这不就是典型的行为。
这种行为的产生,自然是在某一段关系中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,转而寻求另一种支撑。探究一种行为,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,了解背后的根源才能够知其然。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,不妨去了解下他们的亲属关系,大体上在某个时间节点处于混乱或者空白状态。
走出抑郁